常德市“农超对接”和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府工作安排,今年4月以来,市政府成立“农超对接”和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调研组,围绕农产品标准化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农产品超市化销售的现状与对策等问题,先后到县市区农产品基地、市城区大型超市开展调研座谈,并到山东寿光、青岛,辽宁大连等地实地考察学习。通过调研,我们感到:我市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的技术信息缺乏、生产标准不一、品牌意识不强,农超对接规模不大、品种不多、效益低下等问题十分突出。但是,从农超对接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市产业有基础,产品有品牌,超市有规模,农超对接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超对接和农产品基地建设现状
“农超对接”把农户小生产与商品大流通有机结合起来,是避免盲目生产,减少流通环节,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2008年,国家商务部与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农超对接”试点工作。我市于2009年正式启动试点工作,目前呈现出加快发展,加速推进的态势。总体分析我市农超对接和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发展形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商业超市蓬勃发展。近年来,商业超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截止2009年,全市3000平方米以上大型生活超市达46家,较2005年增加26家。新一佳、大润发、沃尔玛、步步高和家润多等国内外大型知名连锁超市落户常德,为农超对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商业超市发展迅速的形势下,农产品在超市的销售额每年以10%以上速度递增。2005年,市城区3000平方米以上大型超市农产品年销售总额2.2亿元,2009年达到4.6亿元,新一佳、大润发、沃尔玛、步步高和家润多等重点超市农产品销售额均达到2000万元以上。2009年,大润发超市生鲜农产品年销售额达3322万元,农产品销售额占超市销售总额的20.8%,其中,蔬菜水果实现销售1560万元,肉类销售1250万元,鲜活水产销售510万元。
二是销售品种日益丰富。2005年,市城区3000平方米以上大型生活超市农产品销售品种仅237个,主要以销售外地鲜活农产品为主,本地季节性农产品为辅,据初步统计,本地季节性农产品销售额仅占超市农产品销售总额的20%左右。随着反季节农产品消费热的兴起,大棚农产品种植技术的推广普及,本土鲜活农产品大幅增加,2009年,新一佳、大润发、沃尔玛、步步高和家润多等市城区五大超市销售农产品品种涵盖水果、粮食、油料、蔬菜、蛋类、肉类、鱼类等十大类,320多个品种,其中,本地农产品销售品种达到120个以上,石门柑桔、澧县葡萄、汉寿甲鱼、洞庭野菱等本土知名品牌逐步进入超市。
三是生产规模快速扩张。多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激发了农民种养积极性,农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42.9万亩,常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全市蔬菜总产量达449.93万吨,总产值达到39.01亿元。外销量72.2万吨,外销金额10.64亿元,出口创汇3445万美元。全市出栏生猪590万头,肉牛13万头,肉羊180万只,出笼家禽1.1亿羽,蛋品产量31.5万吨,畜牧业总产值190亿元,全市水产品产量31万吨,渔业总产值42.5亿元。
四是标准化生产正在兴起。全市建立水稻、蔬菜、柑桔、茶叶等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16个,示范面积60多万亩。部分县市区建成了标准较高的蔬菜基地,制订了蔬菜品种地方标准,并组织示范基地按照规范的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目前,安乡县三岔河镇建立万亩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其核心示范区面积2000亩;鼎城、汉寿、澧县、西湖管理区各建立1个3万亩以上无公害水稻标准化示范区;石门县建立绿色柑桔标准化示范区10万亩;武陵区建立1万亩无公害柑桔标准化示范区;桃源县建立绿色茶叶标准化示范区5万亩;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建立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区0.2万亩。临澧县被确定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示范县,安乡县被确定为全国榨菜标准化示范县,石门县被确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柑桔)基地示范县和全国柑桔标准化示范县,桃源、石门被列为全省茶叶、柑桔标准化示范县。
五是中介组织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力的不断增强、销售网络的不断扩大,“超市+中介组织+生产基地”模式是我市农超对接的主要形式。到今年3月底,全市经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34家,拥有合作社成员2.1万户,带动农户28.4万户,其发展触角已伸及到了全市近40个不同种植、养殖类产业,基本覆盖农业领域的所有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型产业。据调查, 目前,我市已有3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实现了对接, 占合作社总数的11%,通过超市销售的合作社产品主要包括生鲜鸡、蔬菜、葡萄、柑桔、茶叶、鸡蛋、兔肉、牛肉、猪肉等。2009年,全市37家合作社通过与超市对接,销售合作社产品的总销售额为10397.5万元,其中生鲜鸡3200万元、蔬菜2479万元、葡萄2450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超对接作为农产品流通的新型模式,对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消费,紧密产销联系,增加农民收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各级有关部门在推进农超对接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农超对接作为新型流通模式,在面临众多机遇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挑战。具体来讲,主要是五个方面问题:
一是标准化基地建设刚刚起步。农产品标准化基地是农超对接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围绕消费保安全、产品创品牌、农户保增收为目标,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循环农业示范建设为重点,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但是,总的来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目前,我市制定的农业生产技术规程达320个,但达到先进水平的还很少;有“三品”生产基地465万亩,但真正按标准生产的很少;有三品认证总数354个,居全省前列,但是在全国全省有知名度的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认识缺高度。部分地方党委政府还没有把农业标准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为是企业的事,是农业部门的事,是农民自己的事,舍不得拿钱,拿人、拿精力。在有些地方,农业标准化建设还停留在喊口号阶段,对农业标准化定义、内涵,农业标准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建设方式等都缺乏应有的认识。二是标准缺完整体系。总的看,成体系的技术规范少,零碎技术比较多,订了标准的产业少,没有标准的产业多,产中技术规范多,产前产后标准少。特别是制定的标准推广力度不够,广大技术人员和示范区农民熟练掌握应用不够。三是推动缺力度。对农业标准化,各级各部门还没有建立职责分工,相互联动的工作机制。部分县市主要以合作社为主体推进,但是,由于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和基地的联结比较松散,很难带动和指导农业标准化建设。
二是组织化水平较低。农村中介组织是联结千万户小生产与农产品大市场的桥梁,是实现农超对接的纽带。目前,尽管我市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步发展壮大,并成功与超市实现了对接,但总体看,还属起步阶段,供给力有限。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合作社的供货数量有限。我市334家合作社中,真正有自己产品的合作社还很少(指有合作社产品包装),仅占合作社总数的20.3%;即使有自己产品,这部分合作社供给能力也很有限,还很少有合作社与超市建立起一种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二是合作社的供货质量有限。超市对农产品货源有一定要求,如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必须是安全、健康、无污染,达到无公害、绿色或有机食品的认证标准,符合政府实施的“放心菜”、“放心肉”等食品放心工程要求;对农产品规格标准,包装袋、包装盒尽量透明化,包装均注明生产日期、保质期、净含量等标志,以及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标志,同时要求物流配送能力强。我市绝大多数合作社还难以满足超市的这方面要求。据统计,我市只有50家合作社具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69家合作社注册了商标,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三是合作社配送能力有限。我市还只有极少的几家合作社建起了生鲜农产品的冷链配送系统(主要包括冷库和冷藏运输车),具备较远距离的配送能力。
三是商品化处理程度较低。农产品商品化决定了农产品流通的速度和效率。在山东寿光考察期间,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农产品商品化生产模式。该市燎原蔬菜生产基地实现了从采摘到选菜、检测、包装、贴签、装箱、运输的全方位标准化作业,其销售价格是市场均价的130%。但是,我市由于长期小农经济的束缚,多数农产品是以初始形态进入市场,对产品的进一步整理分级、形态改变和深度开发上做得不够,更谈不上精细加工,因此,农产品的附加值低,整体价格在低位徘徊。同时,由于生产者没有对农产品进行商品化处理,农产品商品化处理的工序必须由超市来完成,无形中增加了超市的销售成本。目前,我市超市销售农产品,仅仅是为了为了赚取客流,不是以营利为最终目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超市销售农产品的积极性。
四是物流配送体系缺失。先进的物流配送体系是协调供应、提高供应链效率、做到快速市场反应的重要环节。但是,从我市农产品供应链来看,大多中介组织、生产基地和连锁超市都没有建设高效的冷链配送系统,与配送自动化、现代化相距甚远。同时,由于我市农产品大多以公路运输为主,流通链条和流通时间较长,损坏比较严重。以蔬菜为例,从采摘到消费要经过菜农、产地中间商、市场批发商、市场中间、超市、消费者等6道环节,据有关资料显示,蔬菜从毛菜到净菜一般都有20%以上损耗,加大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此外,由于我市冷链物流仓储设施不足,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藏, 多功能的、适用于果蔬冷库、加工型冷库,批发零售冷库比较缺乏,冷藏运输车辆严重不足,增加了农产品的损耗。
五是超市规则的制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检测体系制约。按照超市产品销售规定,所有销售的农产品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检测后方能上柜,但是,由于我市检测机构分布区域相对狭窄,无法满足所有农产品随到随检的需求,特别是一些农户缺乏商品检测意识,认为检测样品的无偿供给会减少农民收益,大部分不愿意到指定机构检测。此外,我市对腌制品、水果等检测设备较少,检测时间较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超对接开展。二是税收政策制约。凡是进入超市销售的商品,都必须有税务征收单。但是,由于农民是个体经营,无法为超市提供税务发票,同时,由于农民缴税意识淡泊,认为缴纳税收会影响其销售收入,大部分不愿意缴税。三是进场手续繁锁。从农产品销售的渠道来看,大多数还是集中在农贸市场或马路市场。特别是在马路市场进行商品交换的农户,无需办理任何手续,直接销售。但是,超市销售农产品,需要经过采摘,检测、按标准分拣、包装,缴税等六道基本程序,对于农民而言,程序比较繁琐。部分农民还难以熟悉,难以接受。四是超市潜规则制约。长期以来,商品进超市往往遭遇收取通道费用的潜规则,如进场费、上架费、堆头费、DM(促销手册)费、年节费、店庆费、年底返利、账期(提前结账)费、毛利补偿费、生鲜产品补损费等,影响了农产品进超市的积极性。此外,超市对供应商60天~90天不等的账期与农民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方式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户将农产品送进超市的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当前,农超对接试点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未来将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之一。我市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国家粮油棉等大宗农产品重要生产基地。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标准化基地建设正在兴起、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开展农超对接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为此,我们建议按照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制的总体要求,以“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合作社(中介组织)+超市”为主要模式,争取用5年时间,本地农产品超市销售额达到10亿元以上,主要农产品基地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农村合作组织经营范围基本涵盖全市主要农产品,鲜活农产品从产地到零售终端基本实现冷链运输。根据国家商务部、国家财政部、国家农业部开展农超对接的总体部署,结合本次调研,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
1、把农超对接作为农产品流通的新型方式,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制。在山东潍坊市调研时,我们感到,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全国农超对接的标杆,不仅是有寿光蔬菜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品名牌,更重要的是领导有力度,部门有责任、工作有目标。该市成立了高规格的农超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了部门有责任、区县有任务、基地有标准,全市上下形成了创品牌、抓标准、建基地、搞合作和做市场的良好氛围。该市全福元商业集团成立于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福元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目前,营业网点已达到40多个,遍布寿光周边区县市,拥有6家大型专业卖场,预计今年蔬果集中配送额将突破1.5亿元。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农超对接工作,建议成立农超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质监局、市经管局、市乡企局、市地税局、市蔬菜办等相关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市商务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商务局主要负责人担任,负责农超对接的日常工作。市商务局主要负责农超对接各项指标任务的分解,落实、督查,督促各超市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消除农产品进超市的各种壁垒。市农业局主要负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扩大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做好农产品“三品一标”的申报工作;市财政局负责农超对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制定、审核、发放,并监督专项资金的使用;市质监局负责农产品质量的审核,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各种药物质量的监督;市地税局负责农产品进超市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市经管局负责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的组织、调运、销售能力。同时建议市政府设立促进农超对接的专项引导资金,主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产销对接。
2、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为农超对接提供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山东寿光考察期间,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建设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决心。寿光市从2001年至今,共累计投资28亿多元用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特别是投资1.8亿元建设的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现在已发展成为集示范种植、科研开发、种苗组培、加工出口、品种展示、市场销售、技术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全国21家农业科技示范园之一。2008年底,全市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菜农年增收4.7亿元。借鉴山东寿光的先进经验,我们认为,常德农产品要走出常德,走进国内知名超市,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标准基地。把标准化基地建设作为“八个一示范工程”的首要任务。在万亩粮油棉生产区、万亩柑桔生产片、万亩油菜生产带、万亩葡萄生产园、万头生猪饲养场、百亩淡水养殖水面率先推行标准化生产。力争通过2年努力,形成市有示范县、县有示范乡,乡有示范村的标准化示范新格局。二是抓标准制定。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制定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农业标准,结合国标省标和我市农作物生产基本条件,实现每个产业一套标准,覆盖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全过程。三是抓标准推广。各级农业部门要突出抓好农业标准化推广和培训工作,要将生产技术规程转化为农民通俗易懂的简易操作卡、明细卡,按季节、分品种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做到“三个百分之百”,即技术规程知晓率100%、入户率100%、应用率100%。四是抓品牌创建。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拓宽优势农产品示范区域,增加示范品种,推动农产品无公害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重点以金健米、石门柑橘、桃源大叶茶、城头山葡萄、汉寿中华鳖为主导,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同时,支持有实力、有技术、有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走技术创新、强强联合的路子,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扩大品牌影响。
3、加强农产品配送设施建设,为农超对接构建完备的冷链物流体系。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我市肉类和水产品都具备较完备的冷链储存、配送体系,水果和蔬菜冷链配送相对落后。据有关机构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5%- 30%, 其中, 在运送路上腐烂的果蔬每年就有3.7 万吨, 可供2 亿人一年消费,因此,建立完备的冷链配送体系是推进农超对接,增加菜农收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我市而言,我们认为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科学规划。市政府应把农产品物流规划作为全市物流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兼顾近期需要和长远发展,注重硬件建设与软件管理的原则,根据区域交通优势,搞好农产品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规划,建立以市区为中心,以交通干线为枢纽,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骨干的农产品物流园区或物流配送中心。同时,针对我市农产品生产规模和当前国际冷链物流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车, 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二是整合资源。针对我市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 没有哪一个企业能够建立起一整套的冷链基础设施, 因此要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就必须联合各方面的力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县市区都建有中小型冷库,部分超市购置了冷藏车,我们认为,要以生产基地为中心,以各县市区冷库为中转,以各超市冷藏车为纽带,建立农产品冷链配送系统。农产品采摘后,按就近、方便原则,迅速进入冷库储存,经整理、包装、贴签后,由冷链配送车发送到各个超市。三是大力扶持。去年,我市以澧县丰彩超市为试点,采用以奖代补,项目支持的方式鼓励企业建设全程冷链配送系统,激发了超市的积极性,目前,该超市冷链配送系统即将建成。建议市政府按“政府引导、企业运作、规范管理、配套环境、做强做大”的原则,支持农产品冷链配送体系建设。引导省内外投资企业参与农产品冷链配送体系建设,鼓励本土企业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品牌资产作为资本投资,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建设和经营。对符合市场准入条件,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物流企业,进入市规划的物流园区投资、经营,在土地、资金、税费等方面视同工业企业对待。
4、加强农产品流通服务,为农超对接提供通畅的流通渠道。一是做大做强中介组织。坚持量与质并举的发展原则。既抓量的扩张,又抓质的提高。新发展的专业合作社,在组建阶段就加以规范、指导和扶持,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规范一个”。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切实加强指导和服务,按照规范化建设标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规范中快速发展。二是清理对接障碍。目前,武汉中百连锁仓储超市有限公司对全省名优新特农产品“零门槛”上柜,免收任何入场费,对省内特色农产品推行“现钱买现货”的经销模式。家乐福改变了对全球供应商统一的60天的回款账期,将其缩短为15天,并根据实际情况为合作社预付60%的货款来帮助他们周转。建议商务、工商等部门按照国务院《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按照惠农、富商、促消费的原则,制定农产品进超市统一标准,解决农产品进超市收费过多过高问题。同时,农业、商务部门要根据我市特色农产品生产周期,定期组织农产品交易会,开展对接活动。三是搭建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是农业标准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搭建技术服务平台。要强化基层农技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以乡镇农技站为骨干,村级农技员和农业行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业大户等科技人员为基础的农业标准化服务体制。要按照“产前抓源头,产中抓服务,产后抓监督”的要求,在产前,实行生产资料“准建制”,对农资市场进行专项整治,严禁高毒剧毒农药使用;在产中,给农户提供测土施肥服务,为农户解决农资投诉,挽回损失;在产后,对农产品进行检测,确保上市产品都是无公害产品。另一方面,要搭建信息服务平台。要强化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着力办好“常德农业信息网”、“常德农经网”、“新农村商网”等涉农网络,强化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使之早日成为常德市农业标准化公共网络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便捷有效的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四是加强检验检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推行生产单位自律检测、社会中介机构受托检测、执法机关监督检测相结合的农产品检测运行机制,全面建立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主的例行监测制度。开展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推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产品标鉴标识制度、检验检测制度和产地追溯制度,把农业标准化贯穿于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管中,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成果。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