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商务党建招商有机融合见成效
常德商务在党建工作与招商业务工作的有机融合上,开展深层次的探索和创新,真正实现了在党建工作中实现业务工作突破、在业务工作中展现党建成效。进一步提高了党员政治站位,强化了主动作为,做到了“三个到位”。
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党委书记进一步提高自身对党建工作的认识,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夯实领导班子分工责任制,细化责任清单,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委的作用,从党委到支部,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坚持以改促建、以改促治,围绕突出问题抓推进、抓机制、抓长效,确保每项问题改彻底、见成效、不反弹。 引导各县市区党委进一步树牢产业链招商思维,积极对照省“4x4”、全市“4+3”现代化产业体系,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选准产业主攻方向,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今年各县市区、有重点招商任务的市直单位党委按月组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外出开展产业资源对接活动,1-7月主要领导先后带队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展招商考察,新引进生物制造产业项目29个;重点围绕“4+3”产业体系开展“十五五”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谋划工作,策划了一批重点产业链招商方向,初步明确了10个重点研究课题。聚焦产业全力招大引强。指导各县市区党委围绕主特产业开展项目策划、资源对接等重点招商工作,深入分析本地现有企业上下游重要环节,找准产业链上断点堵点空白点,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梳理一批目标企业;系统推进各县市区自主申报一条牵头细分产业链,并由县委书记担任链长牵头负责该产业链招商工作。各县市区、有重点招商任务的市直单位党委围绕细分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深入开展大调研。引导各县市区党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在国家、省、市产业布局中找准位置,聚焦细分赛道、找准主攻方向,真正弄清“有什么”“凭什么”,分析“缺什么”“在哪招”,构建产业比较优势明显、集群集聚效应凸显的主特产业格局。2023年至2024年全市新引进项目622 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0个,50 亿元以上项目4个100亿元以上项目未实现突破。10亿元以上项目中装备制造、生物制造等高附加值产业项目10个。
完善工作机制,党建工作落实到位。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党委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工作例会,每半年开展一次党建工作督导检查,每年开展一次支部书记述职测评。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充分运用常德“智慧党建”平台,建立常态化考核模式,持续推进支部“五化”建设。认真组织中心组学习、所“学习日”活动,分层次、有重点推进学习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理论武装。产业链招商思维更加牢固。各县市区积极对照全省“4x4”、全市“4+3”现代化产业体系,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选准产业主攻方向,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今年各县市区、有重点招商任务的市直单位按月组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外出开展产业资源对接活动,1-7月主要领导先后带队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展招商考察,新引进生物制造产业项目29个;重点围绕“4+3”产业体系开展“十五五”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谋划工作,策划了一批重点产业链招商方向,初步明确了10个重点研究课题。强化标志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市级层面出台了《常德市招商引资标志性项目认定管理办法(试行)》,重大标志性项目由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负责组织招引和事前准入效益评估,履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程序,严格合同文本法律审查和公平性竞争审查,切实落实招商引资“四个不得”和高质量发展相关规定。按照招商引资新引进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6411”工作机制,2022年-2024年共有推进异常项目393个,2025年1-7月,新开工项目24个。
坚持对标对表,问题整改落实到位。建立问题整改落实长效机制。对市直工委党建工作督查发现的问题,建立整改清单,逐个销号清零,并长期关注,避免反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群众关心重点、难点问题,建立问题清单,明确责任人、时间节点和整改措施,切实将群众关心的问题落到实处。坚持全生命周期服务提速项目落地。实施好市级标志性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强化标志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市委主要领导对标志性项目实行“一县一调度”。重点督导标志性项目注册、开工、投产、入规入限,按“6411”工作要求定期对推进异常的项目进行提示,并形成标志性项目评估报告。1-7月,各县市区申报标志性项目72个,57个项目拟纳入市级全生命周期管理,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制定《“走找想促”联企服务工作方案》,变“被动等意见”为“主动找问题”。全局干部下沉一线,累计走访企业200余家,原则上同一企业调研只上门1次,通过线上渠道无缝跟进,切实为基层减负。共收集并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12个。组织58家常德企业赴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观展参展,促成16家企业与非洲客商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