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传承】(十九)曾希圣:严管家人 以身作则
编者按:良好的家风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助于涵养好的作风、政风和社风、民风,为了开展好“传承良好家风 争创文明家庭”增添正能量活动,近期,我们陆续推出“家风·传承”系列报道,介绍湖南历史名人、湘籍老一辈革命家、劳模等人物好家风好家规的故事。欢迎关注。
曾希圣(1904年——1968年) ,1904年10月28日,出生在湖南省兴宁县东乡州门司(今资兴市州门司镇),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皖北区委书记,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第一书记,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
艰苦朴素 严管家人
曾希圣在任安徽省委书记时,生活十分简朴,他严格规定小灶伙食不能超过标准。三年困难时期,他主动把小灶改为中灶。曾希圣由于以前长时间做党的情报工作,白天黑夜颠着干,烟瘾很大。当时华东地区风行的香烟是飞马牌,每包2角钱,而他专捡最差的1角2分钱的双剪牌香烟抽。
曾希圣对亲人要求也很严格。1950年,曾希圣的爱人余叔将曾希圣的母亲从资兴千里迢迢接到安徽。时值严寒,曾希圣的工作人员到仓库领了一条粗布旧棉裤给老人家穿。当时,曾母很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儿子当了大官,给母亲应该穿点好衣裤。想着想着,竟自掉下泪来。余叔找到曾希圣说:“给老人家做条新的吧,穿起来舒服些。”
当时,国家还在实行供给制,像曾希圣这样的高级干部,吃穿用都是实报实销,但他不愿多花国家一分钱。曾希圣说:“都是老人家了,只要穿暖和就行了。国家在搞建设正困难,何必花钱做新呢?”又耐心跟老母亲说:“我们共产党的官是为人民的,我是党的干部要以身作则。你看,我不是也穿得很旧吗?”母亲被说得心服口服,高高兴兴地穿起了旧棉裤。
勤俭节约 以身作则
1960年1月,曾希圣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女一同回到阔别36年的故乡——资兴县州门司公社牵牛坳曾家。曾希圣进了老家,坐下便问:“这房子谁分了?”村干部回答:“房子、家具都替你好好保管着,没分。”曾希圣一听,立即严肃地说:“这怎么行?我家是地主,剥削过穷人,房屋都要分给雇农。下次来,没分,我就要发脾气!”
为了接待好曾希圣,厨房里紧张地忙碌着,鸡鸭鱼肉,样样都有,像办大喜事一样。曾希圣走到厨房里看了看,很不高兴,找来队长,说:“你们不要搞那么大场伙(即排场),我是回家,不是做客。现在是困难时期,我在省委也不吃肉,搞点家乡小菜就行了,有坛子菜吗?我看霉豆腐就很好。”最后在他的坚持下,只上了几个小菜和一碟霉豆腐。
择才用人 不搞特殊
曾希圣善于启用人才,在人才使用上,他注重量材施用,不管亲人熟人,泾渭分明。1949年冬,一个叫邓友伯的家乡人为了谋求职业,经曾希圣的同学王介民介绍,来到安徽合肥,找到曾希圣要求安排工作。曾希圣见到邓友伯这个家乡人很是高兴,但听到邓要安排工作,却没有立即表态。曾希圣说:“我不知道你有什么本事,怎好随意安排?”邓友伯表示,可当面写个自传给他看,以检验自己的文化水平。一会儿功夫,邓友伯将自传写好后拿给曾希圣看。曾希圣看后,颇为满意,说:“你就在司令部当个文化教员!”于是,邓友伯就在曾希圣身边留了下来。
曾希圣不仅对同志要求严格,对自己的儿子管教也十分严厉。他的儿子曾如山,解放初来到安徽,希望父亲给安排个好工作。曾希圣根据他的情况,安排去当工人,曾如山不愿干苦活,不肯上班。这时恰逢华东人民大学招生,他又找到父亲,想靠情面入学。曾希圣很生气,严肃地说:“你的底子薄,读初中也是这个学校跳到那个学校……何况你是我的儿子,领导干部的儿子没有特殊化!”没有答应他的要求。(资兴市纪委 资兴市史志办 整理)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