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传承】(十八)陈赓:一门五代皆从戎
编者按:良好的家风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助于涵养好的作风、政风和社风、民风,为了开展好“传承良好家风 争创文明家庭”增添正能量活动,近期,我们陆续推出“家风·传承”系列报道,介绍湖南历史名人、湘籍老一辈革命家、劳模等人物好家风好家规的故事。欢迎关注。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出身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陈赓 (资料图)
一门五代皆从戎
陈赓是湘乡龙洞泉湖村人,爷爷陈翼琼曾是湘军猛将。小时候,陈赓经常缠着爷爷讲打仗的故事。尽管爷爷反对,但他自己觉得从军没什么不好。爷爷一过世,他就离开湘乡,投身湘军。
30年代初期,陈赓不幸落入敌手,蒋介石亲自劝降,他在嬉笑嘲讽之间,置蒋介石于无限尴尬,最后脱出敌营;红军长征时期,周恩来曾在草地上命悬一线,是他将周恩来救出病魔之手,被周恩来称之为“福将”;抗美援朝时期,陈赓曾任志愿军副司令员,上甘岭战役打得天下闻名……
在父亲的影响下,即便在和平时期,陈赓的5个子女也全部选择了从军。“想当年,我的曾祖父12岁便投奔湘军,我们老家是湘军的故乡,无湘不成军,民风影响,父亲也是不到20岁便从军。要我说,这就是我们陈家的家风——尚武。”退休前,陈知建曾任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现在,陈知建唯一的儿子也在军中。
陈赓和夫人傅涯及孩子们在一起(资料图)
绝不允许子女滋长特权思想
陈赓格外怜爱孩子,而且毫不掩饰,尤其不愿意听孩子哭。在家里,孩子们只要哭了闹了,一般目的都能达到。他不仅爱自己的孩子,对别的孩子也倾注了很多的爱。他生前曾收留了很多烈士子女。
尽管疼爱孩子,但陈赓绝不允许儿女滋长哪怕一丁点特权思想。他和妻子不让孩子上干部子弟学校,而鼓励他们凭自己的本领考上社会上最好的学校。
此外,陈赓绝不允许子女们说谎。女儿陈知进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回忆,小时候家里一位堂哥跟他们住一块。那时,念高中的堂哥在学校担任学生会的文体部长,由于学校的工作耽误了不少学习时间,有一次考试后,堂哥有一门功课只得了2分。堂哥知道在陈赓面前交不得差,于是,他就在成绩册上把“2”改成了“4”,再拿给陈赓看。
陈赓发现后,把他们兄妹都叫到一块,当着堂哥的面,狠狠地对着桌子一拍,把堂哥大骂一顿,并教育孩子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要真诚。
“己身正,不令而从;己身不正,虽令不从。”陈赓从不过多地给孩子们灌输空话,他自己就是一面旗帜。
2013年出版的《陈赓日记》
不愿对子女痛说革命家史
因为是大将,许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陈赓一定会对子女痛说革命家史。“事实却并不是这样。战争结束,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只要一想起这些曾经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同志,父亲就难过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他甚至从来不跟我们讲他经历的那些事情。”陈知建回忆。
可是,不讲归不讲,陈赓却自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方法。比如,1961年初,为了回避北京寒冬对身体的影响,陈赓在妻子傅涯及几个孩子的陪伴下,前往上海的丁香花园养病。回到阔别33年的上海,陈赓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安排孩子们去参观汪精卫特务机关,以及陈赓曾经待过的提篮桥监狱。
“水牢最令人毛骨悚然,先是在一个齐腰深的天井里放满了水,用一个挖了几个大洞的木杠将人夹在水里,只露出一个脑袋,然后往水里放上一大堆的蚂蟥、毒虫,让它咬你!”回忆起参观情景,陈知建不由感慨:“难以想象,难以忍受!”
此外,陈赓还有记日记的习惯。他在行军打仗中,这些本子是一定要放好的,所以一直都保存得非常完整。改革开放后,妻子傅涯就组织人于1982年出版了第一版的陈赓日记。作为一个高级军事指挥员,陈赓日记中有关战争的记述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女儿陈知进目前还能背诵父亲的很多篇章,她说:“这是我们家风家训的好教材。”(湘潭市纪委)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