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传承】(十二)杨得志:叮嘱子女刚强正直、不忘本
编者按:良好的家风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助于涵养好的作风、政风和社风、民风,为了开展好“传承良好家风 争创文明家庭”增添正能量活动,近期,我们陆续推出“家风·传承”系列报道,介绍湖南历史名人、湘籍老一辈革命家、劳模等人物好家风好家规的故事。欢迎关注。
杨得志(1911.1.3—1994.10.25),湖南省醴陵县(今株洲县)南阳桥三望冲人,192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开国上将杨得志一生戎马,纵横驰骋,从一名普通红军战士,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将军一生正直、无私、简朴的优良作风,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孩子们。
“穿军装”不易,“脱军装”亦难
这是一个军人之家——杨得志和夫人是军人,6个子女也都参了军,6个女婿儿媳也是军人,杨家一共14名军人。
“我们国家这么大,总要有人保卫国家。你们既然都参了军,就不要再想经商了。”时值我国改革开放不久,社会兴起一股“下海”潮,不少人脱掉军装去经商。杨得志将军把几个子女召集到一起,要他们放弃弃军从商的想法。几个子女听从父亲的教导,都坚持穿着这一身军装,继续保家卫国。
然而,杨家的子女后来又遇到了“脱军装”的考验。1985年我军裁军百万,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杨得志正主持全军精简整编工作。当时,他的三女儿杨秋华在总参管理局招待处工作,这个单位属于集体转业的范围。
“整编到自己女儿头上就不脱军装,影响会很不好。”老将军一直以来对家属子女严格地求,从不搞特殊化。尽管杨秋华心里很矛盾,对这身军装的感情也割舍不下,最后还是离开了部队。后来杨秋华在回忆这个事情时说,“当年18勇士面对滔滔大渡河水,红军命运与个人生命,二者选其一,只能以大局为重。谁叫咱是红一团的后人呢!”
为儿子题字:刚强正直
老将军共有六个子女,杨建华是家中唯一男孩,排行第五,和父亲共同生活了41年。父亲是杨建华心中的偶像,记忆中,父亲从小就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父亲对我们的影响是在日常生活中点滴渗透形成的。他讲的每一句话,我们这些孩子都愿意听,或者说不敢不听。”他说。
1970年,杨得志带杨建华重回井冈山,到自己入党的黄垇村讲入党宣誓的过程,对杨建华进行“现场教学”。他和孩子们说长征上的苦难,说长征中毛主席来看望他们红一团的故事。
“父亲对我们一生的影响非常深刻。我参军后,他多次鼓励我要坚持在军队里锻炼成长,为我题写了四个大字:‘刚强正直’!我一直珍藏着。这是父亲对我的期望,我一生都要沿着父亲的足迹走到底。”
饭碗里从来不留下一粒饭
一件件打满补丁的衣服;修了又修的皮鞋;书桌、衣柜除了面板是木质的,后面侧面都由纸浆板组成。这是杨得志故居管理人员在老将军儿子处整理老将军的遗物时看到的,谁能想象得到这些就是管理着几百万军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生活用品呢!
“现在过上好日子了,但不要忘了本。”老将军总是这样告诉孩子们。老将军有着湖南人特有的爱好——吃辣椒。有时候家乡老乡给他送点剁辣椒,饭后碗里留片剁辣椒他都会用点菜汤涮下来吃掉,他也是这样要求着6个子女。
“我们的饭桌上、饭碗里从来不会留下一粒饭,没有吃完的菜也会要留着下餐热着再吃……”杨得志将军的夫人说。有时候掉了粒花生米到桌子底下,将军都会停下筷子,让孩子们去找,看到孩子们找到,他才满意的继续吃饭。这些言传身教让孩子们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就是到了晚年,他的这个习惯还一直保留着。
杨得志将军有两句诗是这样写的:莫问英雄来路人?无名更比有名多。出身铁匠家庭的杨得志虽已故去,但他正直、无私、简朴的家风将深深影响着他的后人及世人。(株洲县纪委 整理)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