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谈体会之三十八:党的光辉照农村 (黄彧汪)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进行长期艰辛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党的光辉照耀农村,取得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
推翻了三座大山,农民翻身作主人。
党领导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紧接着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按党中央公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彻底消灭了封建制度,地主、富农失去了封建、半封建的剥削手段,他们过去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摧毁,广大贫苦农民第一次得到翻身解放,分得了土地,做了主人。同时在全国进行镇压反革命运动,集中打击了土匪、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和反动会道门头子等五个方面的反革命分子,给了国民党的潜伏势力和派遣特务以毁灭性的打击,消灭了数百年来祸害群众的匪患,保卫了农民翻身作主人的权益,巩固和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
按“农业八字宪法”,改天换地夺丰收。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农业八字宪法”,来领导和组织发展农业生产。水是农业的命脉,党通过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组织广大群众自力更生、大修水利。自1949年-1979年这30年间,建设了大小水库八万多个。党领导和组织群众治理了黄河、淮河和洞庭湖,涌现出十三陵水库、红旗渠、韶山灌渠、临澧青山水轮泵等大型水利工程。这些水库与配套工程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防涝防旱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推动了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巨大进步,使粮食总产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1亿吨,增加到1978年的3亿多吨。1979年,“五五计划”结束时,全国拥有有效灌溉面积7.3亿亩,占世界灌溉面积的1/4,居世界首位;人均灌溉面积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平。
土是财富之母,党领导和组织群众大力防治风沙,改良土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人工造林7860万公顷。涌现出右玉县、东山岛、塞罕坝机械化林场等人工造林典型,让黄色大漠披上了新的盛装。在新疆和内蒙古,见证了生命绝地上种出的“绿色奇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林草植被迅速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森林蓄积量由90.28亿立方米提高到175.6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3亿亩扩大到现在的11.9亿亩,稳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改善了生态,提高了粮食产量。
为减轻农民负担,免千年皇粮国税。
农业税在我国延续了2600多年。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税在相当时期内,一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除了农业税,农民还要承担“三提五统”。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加上各类摊派等费用,农民负担问题逐步突出,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从1990年开始,中央接连下发多个文件,着重解决对农民的各种收费、罚款和摊派问题。治标更需治本。1998年,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小组成立,拉开了农村税费改革的大幕。此后,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明确提出取消农业税的目标。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由此,一个古老税种宣告终结。在农民的思想意识中,种地纳粮是天经地义的事,就连农业税都不交了,一时间,广大农村沸腾了。村里村外,老百姓敲锣打鼓放鞭炮,老百姓铸鼎、立碑记下这史无前例的大事件。不少原本外出务工的农民又回村种地了。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了。
千方百计抓增产,确保饭碗端得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经放言,“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 当时全国粮食局面极其困难。内有减产之忧,外有封锁之患。在重重压力下,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始终坚持将国粮之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一改造中低产田,提高产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全国各类低产农田占全国农田面积的比重很大。主要有缺少沟渠的实心田,土壤含盐碱的盐碱地,地势低洼的易涝易渍田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四种类型。党和政府针对各类低产田的特点,发动群众分阶段有重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改造,全国低产农田面积大为缩小,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2003年至2008年的6年间,国家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894亿元,重点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国家优质粮食基地,对13个粮食主产区的484个县(市、农场)实行了重点倾斜,累计改造中低产田0.99亿亩,占同期全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面积的64%;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39.5亿公斤。
第二使用新科技,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20世纪中后期,农业的三大“新科技”相继大规模投入使用——农药对抗害虫和杂草,化肥增加土壤肥力,机械提高生产效率,使得粮食产量迅速提高。197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3.04亿吨,1996年突破5亿吨,2020年达到6.7亿吨。仅用了40多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就翻了一倍。
第三以机制促活力,激发种粮者的积极性。从最早的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现代农业合作社,从集中到分散再到集中,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系列符合农村实际的方针和政策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和粮食生产起了根本性变化,从1978年到1984年,粮食产量从3.04亿吨增长到4.07亿吨,年递增5.1%。
第四以制度为保障,确保粮食安全。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的基础。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15.46亿亩以上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这些硬杠杠,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供了基础支撑。
第五靠不断创新的良种良法提高产量。从我们国家水资源的分布和光照资源的分布上来讲,整体上,生产并吃稻米的占60%,小麦占40%。袁隆平培育的杂交稻,目前亩产已突破1500公斤,正在向亩产2000公斤进发。截止2019年,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超过1333万公顷,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1%,,产量约占水稻总产量的58%。全国水稻平均单产每公顷约6.4吨,其中杂交水稻每公顷约7.5吨,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7000万人。小麦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达3.31亿亩,2019年总产量达1.34亿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赵振东院士育成济南17等5个高产优质小麦品种,截至2018年5月,累计推广超过2.6亿亩,增产小麦82.6亿公斤。河南科技学院茹振钢院士先后培育并推广了“百农矮抗58”等百农系列小麦新品种,累计种植2亿多亩,产生社会经济效益100多亿元。
综合医治地方病,保护人民的健康。
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种最多、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受地方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从病种上看全国有70多种, 其中有大骨节病、克山病、碘缺乏病(地甲病、克丁病)、鼠疫、布氏杆菌病、地方性氟中毒被列为国家重点防治重点。地方病尤其多发生在山区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并已成为一些地方致残、致贫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各地党委政府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组织广大干群积极医治和预防,各种地方病得到基本根治。
第一医治和预防碘缺乏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在我国山区、丘陵地带以及内陆地区的广大农村和牧区中存在相当广泛,它不仅在颈部形成肿块,阻碍呼吸机能,影响工农业生产和青年服兵役,而且它的并发病——地方性克汀病,使人聋、哑、矮、呆,形成残废,所以在我国农业发展纲要中,定为积极防治的疾病之一。20世纪60年代,全国有5.1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占全世界总缺碘人口的一半,据统计全国1000余万智力残疾人中80%以上是由碘缺乏造成。全国有10万个村庄在高氟区,而大骨节的受威胁人口超过1亿,克山病受威胁人口在7000万以上。经过多方医治与综合治理,1970-1980年我国碘缺乏病的全国性的普查结果表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存在碘缺乏病、病区人口4. 25 亿,全国1762个县有碘缺乏病,累计查出地方性甲状腺肿3 500万,克汀病25万。我国一手对病人免费治疗,另一手积极预防:重点是供给含碘食盐和注意饮食结构等。现在碘缺乏病已基本根治。
第二医治和预防血吸虫病。20世纪50年代以前,血吸虫病害流行地区遍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和上海等12个省市的350个县(市),患病人数约有1100多万,受威胁的人口在1亿以上。1955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提议,随即成立了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1956年2月1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一场规模宏大的灭螺运动拉开了帷幕。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疫区,采取不同防治策略,以疫情严重的江湖洲滩地区及大山区为重点,紧密结合农业开发、农业结构调整和农田水利建设进行综合治理。
在尚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原则上采用人畜同步化疗、易感地带灭螺、人畜粪便管理和健康教育为主的防治策略;在已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的地区,加强螺、病情的监测,采取以环境改造为主的方法消灭残存钉螺并加紧治疗现症病人、病畜,以尽快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在已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的地区,按巩固监测方案进行螺情和病情监测,特别注意对外来传染源和新感染的监测,同时对可疑的非疫区进行监测,一旦发现疫情应及时扑灭,巩固防治成果。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以醒目标题发表了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毛泽东主席和全国人民一样,心情激动不已,欣然写下不朽诗篇《送瘟神二首》。
2004年,全国血吸虫病人由新中国建立初期的1100余万人,下降到84万人,12个流行省份已有5个省份先后消灭了血吸虫病,434个流行县(市、区)中有262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63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目前,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已经全面实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的危害。
第三医治和预防克山病。克山病全部发生在低硒地带,我国主要发生在由东北到西南一条过渡地带上,在黑龙江、吉林、内蒙、河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荒僻地区有流行,农民及其家属患病率高,南方地区亚急型6~8月发病率高。中国的重病区多位于海拔200~2000米之间,大体上沿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六盘山到云贵高原的山地分布。我国一手对病人免费治疗,另一手积极预防,至1980年克山病已基本消失。
习近平总书记亲挂帅,打赢脱贫攻坚战。
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经常处于挨饿受冻的苦难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才开始从根本上改观。党中央在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减贫战略,先后实施了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减贫、区域开发式扶贫、综合性扶贫攻坚等,逐步建立了常态化的减贫工作机制,减贫重心实现了从救济式到开发式、再到参与式的重大转变,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把脱贫攻坚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举全党全国之力向绝对贫困宣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同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长年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党中央坚持东西部扶贫协作,342个东部经济较发达县结对帮扶570个西部贫困县,310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军队和武警部队定点帮扶3500个贫困村;中央企业开展“百县万村”扶贫行动,民营企业实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推动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为了实现对扶贫对象的精准化扶持,各地党委政府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搬迁近1000万人),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