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谈体会之二十:我家乡的桥(黄彧汪)
渫水河是贯穿石门县南北的一条大河,它从我的家乡——所街乡穿流而过。它哺育了石门县西北乡人民,但它的存在又给山区交通帯来极大不便。新中国成立之初,群众想修桥,但国家一穷二白,人民生活贫困,修桥只是梦想。渫水河常因河水暴涨,渡口翻船淹死了不少人和牲畜,给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因为没有桥,河对岸产的柑桔等农产品运销不出去, 产品不能变成商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在改革开放精神鼓舞下, 随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逐渐结束,石门西北山区大幅度调整农业结构的成果不断显现,柑桔、茶叶、烤烟等产业陆续形成,隔河渡水带来的交通运输方面的困难越发凸显,过去的小渡船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于是人民群众渴望在渫水的渡口上能架起便利桥、平安桥、致富桥、小康桥。在这种时势下,与所街乡邻近的处于渫水下游的雁池乡和杨柳乡由中共磨市区委率领, 于1983年2月,带头实行“民办公助”的办法建桥, 即由国家扶植资金18万元, 雁池乡和杨柳乡各自筹资12万元, 发动群众投工13.3万个, 开山炸石取得建桥所需标准石料5408立方米, 自筹木材600立方米, 购水泥480吨, 购钢材18.5吨, 在渫水雁池渡口,按石砌板肋拱桥桥梁新工艺设计施工,修成了长153米、高16.4米、每孔净高40米、桥面宽10米、3孔两墩联拱大桥, 她古朴大方,伟岸壮观, 彰显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艰苦创业的伟大革命精神。1984年5月1日,召开大桥通车典礼,我曾以县政府县长身份前去祝贺并剪彩。大桥建成顺民意、得民心、干群欢心,雁池和杨柳两乡一万多人涌跃参会参观,都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我们的梦想实现了!
雁池大桥的建成,激发出在所街乡渫水上游的水南渡乡干群修建大桥的热情。水南渡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县交通局的支持下,组织发动群众, 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在连接文川公路的渫水张家渡渡口修桥。1984年9月17日正式动工,全乡干群发扬了愚公移山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战严寒、抗冰雪、搬滩填潭,风雨无阻。群众投工13.3万多个工日;开山炸石料4200立方米,其中料石1100立方米;组织木料500立方米,其中自筹300立方米;购进水泥440吨、钢材14吨、石灰2000吨,总投入70万元。于1985年7月1日建成了一座全长160米,宽10米,高(包括水下部分)23.8米,一个大孔62米,大孔两端各6个12米小孔的等截面悬索线石砌板肋拱桥。
所街乡的群众,看到本乡紧邻渫水上下游的渡口都建了大桥,强烈要求撤区并乡后的所街乡党委政府牵头组织在渫水的官渡渡口修建所街大桥。1995年5月,乡党委政府在原所街乡与原水南渡乡合并的基础上,带领全乡人民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非凡气势,群策群力,组织集资,原所街乡的群众人平集资100元,原水南渡乡的群众人平集资50元,全乡干部、教职员工及喻家台园艺场群众人平集资200元, 共筹资350余万元,请专业建筑队施工。1995年12月奠基, 经过8个月施工,1996年7月1日建成了渫水所街大桥。该桥为岩石混凝土大桥,主桥3孔连跨,长201.57米、引桥长60米、南北引道长382.33米,桥面宽10米、高16.8米。大桥巍然屹立于官渡渡口宽阔的河面上,如长虹卧波,犹飞龙扑水。隔断两岸的天堑终于变成了所街三万土家儿女致富奔小康的光明大道。
我家所在的磨香坪村,面临渫水麻纳渡口,虽附近上下游的渡口都修建了大桥,因相距较远,民众往来还是极为不便。群众每每议论到此事,便群情昂扬,自願节衣缩食, 要求捐资建索桥。村支两委应群众的迫切要求,一方面发动群众筹资,另一方面请在外任职的老乡覃清香与覃志云俩同志出面, 找在外打拼的成功人士求援和寻求有关单位支援。2002年冬,在县扶贫办、县邮政局等单位的支持下,在广州创业成功的老乡覃事财先生捐资5万元的帮助下,筹集齐资金,经过一年半的修建,历经许多艰难曲折,2004年仲夏竣工,一座宽1.5米, 长200米的两墩铁索桥建成。一桥飞架,两岸变通途,渫水飞虹,山村又添新景。然则天有不测之风云,事有难料之预期。2011年夏季,突降暴雨,渫水泛滥成灾,田淹地没,桥毁索断,交通复阻,重建乏力,莫可奈何,领导焦虑,群众期盼。乡中大贤覃事财先生的长子覃烈红驰骋南国有年,鏖战商场,运筹帷幄,业绩卓著。他心系家乡父老,闻讯后即伸援手,慨然解囊,捐资十五万元。于是,索桥重建之议遂决,工程随之启动。增其高度,固其墩基,展其规模,优其质量。历时三月有余,2012年3月索桥重建成功。渫水索桥以其更加雄伟飒爽的身姿重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人行索桥,桥映碧水,魚翔浅底,鹤立沙汀,晨晖夕烟,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更新更美的图画。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