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看“九三阅兵”的重大意义——(彭光贵)
我国今年举行“九三阅兵”,是全民翘首以盼的大事,也是世界关注的大事。习近平同志说过:“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本文以唯物辩证法的一些观点,谈谈“九三阅兵”的重大意义。
一、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九三阅兵”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一项活动,是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和物质基础上。据统计,14年抗战,中国军民伤亡高达3500万人,930余座城市被占领,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日寇对南京等地的大屠杀和对占领区的烧、杀抢掠、強奸妇女惨绝人寰。这些沉痛的历史事实和数据,构成了我们必须铭记这段历史的客观基础。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正因为存在这样惨痛的经历,才决定我们必须以阅兵这种隆重的形式来铭记历史,弘扬抗战精神,缅怀先烈,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
同时,阅兵式上展示的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信息化、智能化程度高。其中包括遴选陆上、海上、空中系列无人智能和反无人装备以及网电作战等新型力量受阅,部分新装备首次亮相,所有这些先进军事装备是我国军事物质基础日益发展壮大的证明,它客观决定了我们有能力捍卫和平的信心和决心。
二、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九三阅兵”体现了多对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
1、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80年前,日本侵略者在我全国军民的抗击和国际同盟力量的打击下,不得不无条件投降。从表面上看,从那时后变得老实安份了。其实,大量事实证明,该国从未反省对华侵略罪行,骨子里一直觊觎我国的领土资源。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情形下,一旦时机成熟,其侵略野心便会死灰复燃。我们阅兵就是要警告它们,中国再不是80年前,如果胆敢再来侵犯,定要它们灭亡!
2、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九三阅兵”既缅怀先烈,又展示现代军事成果。通过展示11支徒步方队和27个装备方队,展示无人作战群,其威武雄壮,有战必胜的信念和气概无与伦比。这种设计既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3、和平与威慑的统一。通过“九三阅兵”既传递了和平发展的决心,又展现了“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外交部长助理洪磊明确指出:中国举行阅兵式,是为了彰显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维护和平和安宁的能大能力。这种和平和威慑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我国“能打仗,方可止战”的战略思维,也是对战争与和平对立统一关系深刻的认知和把握。
三、量变与质变规律。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过程,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一规律在人民军队的发展中得到完美验证。
从20l6年军改后,解放军形成了“4军种十4兵种”新结构(陆、海、空军和火箭军;军事航天、网络空间、信息支援、联勤保障部队),这一改革过程经历了长期的量变积累,最终实现了军队结构的质变飞跃。其展示信息支援部队、网络空间部队等新质战力,实现“智能化、无人化”转型,标志着人民军队从数量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从机械化战争型态向信息化战争型态转变。实现了整体战力的质变飞跃。
四、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九三阅兵”不仅是一场国内盛事,也是国际社会共同纪念二战胜利的重要活动。据外交部宣布,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26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将出席纪念活动。这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历史贡献和世界意义的普遍认可。
同时,“九三阅兵”也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作为二战胜利国和东方主战场,举行纪念活动,既是对正义战争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现行国际秩序的维护。这与世界各国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本质完全相同,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共同发展。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