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毛主席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姚家国)
今天,甲辰12月26日,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周年。我再次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该讲话中指出,毛主席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很少有这样的论述。此次习近平总书记界定毛主席是中国式现代化奠基人和开拓者,我认为是实事求是。因为否定这一历史事实,无疑也是否定了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艰苦奋斗的历史,否定了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付出的一切。作为七十、八十岁左右的老年人,我们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见证人,也是参与和贡献者,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历史,正本清源。
第一,是毛主席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扫清了障碍。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整个民族遭受前所未有之劫难。不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就无法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正是毛主席领导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消灭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945年4月24日,毛主席在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报告中就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1949年9月21日,毛主席在全国政协一届全会上的开幕词中也指出:“中国的命运一经掌握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所以,没有新中国,便没有此后的一切。
第二,毛主席关于“两个转变”的战略构想,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正确道路。
1949年3月5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即提出,要将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1952年2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党内通讯》中,又提出用“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三年之后即提出党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出在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核心要义就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第三,《论十大关系》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奠基之作。
前八年基本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正确处理十大关系起,我们党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建设道路。毛主席在1956年4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指出:“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程弯路,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这种‘结合’。现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我理解就是不能照搬照抄别人做法,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后切合中国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正确的方针与政策。《论十大关系》发表后,即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这就是调动一切直接或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第四,毛主席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又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文章中毛主席提出:“要造就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文章中总结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经验,指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但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并由此带来不少问题。毛主席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发展农业同时并举,这样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可能为建设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资金”。毛主席这一系列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和实践,为以后的改革开放逐步探索出的正确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总结和纠正“大跃进”的错误之后,提出一系列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指导作用的思想。
大办人民公社,吃集体食堂,此后出现的浮夸风,给人民群众造成很大的困惑。此后中央领导都下沉民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毛主席也动员身边警卫工作人员回原籍调查,毛主席自己汇总整理。针对发现的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工业、农业新政策。比如1958年11月,毛主席在郑州会议上指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我看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1959年3月30日在一份报告中批注:“算账才能实现那个客观存在的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以及1959年7月2日,在庐山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又指出:“‘大跃进’重要的教训之一,主要缺点是没有搞平衡。”毛主席上述一系列关于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关于价值法则,关于综合平衡,以及有关厉行节约,勤俭建国和不能过份强调物质利益的思想,拨正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航向。
第六,提出积极的人口观,为推动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人口规模巨大,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征。毛主席亦多次指出:“人多是负担,也是一件极大的好事”。“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西方国家用了近200多年才完成工业化进程,我国仅用短短几十年就创造了工业化进程中的奇迹。事实证明毛主席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积极人口观的预言,无疑是正确的。
第七,打牢农业基础,大兴水利工程,造福黎民苍生。旧中国的人祸就是战乱不断,而天灾主要是水患无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主席先后发出根治海河、淮河、黄河的号召,亿万人民在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情况,凭着人定胜天的斗志,基本上靠肩挑手扛,很快改变连连灾害的被动局面。与此同时,又兴修大、中、小水库五万余座,基本上保障了农业旱涝保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几十年来如果没有农业支撑,中国的现代化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迟至今天,当时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无比巨大的作用。
第八,“两弹一星”的突破,打破核垄断,奠定了核国家和航天大国的国际地位。
1953年8月,在审定“一五”计划时,毛主席就要求完成飞机、坦克、舰艇的部分制造任务。1955年1月15日在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更强调了:“核武器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停止合作,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之下,毛主席又于1960年7月18日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帐是很难还的”。
邓小平同志后来评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第九,七十年代后建立起来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此后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1950年刚解放,全国的总收入仅为62亿元,至1978年就增加至1132亿元。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97亿元,到1978年增为3679亿元。从统计数字亦可见此时,中国的工业化已有了质的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而且站住了,站稳了,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性的跨越”。
以上是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概括毛主席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做的历史性贡献。没有毛主席的这些贡献,怎么会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现代化能取得跨越性发展。今天,站在民族复兴不可逆的历史制高点上,每一个善良的中国人,都应该时刻缅怀毛主席的卓越贡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