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新中国”征稿之四十九(肖江华)
从“家”的变化,看新中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从多方面得到了前所没有的改观,尤其是人们的住房条件,从改革开放前的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提高到人均30.2平方米。以往几代人同挤一室,家里没有卫生间,没有厨房等功能分区的情况得到了全面的改善。
回望这四十年,我自己就曾五次搬家,从20平米的蜗居,换到现在200平米的大房。一路走来,现实的家居变迁,映证了共和国走向富强的历程。
第一章 青春守望
这栋已经凋落不堪的平房是1974年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后,独立生活的“家”----临澧县停弦公社知青茶场。
这里总共有四栋这样的平房,屋基是我们亲手用锄头,一锄头一锄头开出来的。房屋依山而建,房子里除了一张睡觉的床,就什么也没有,当时真可以用“家徒四壁”这个词来形容年青的我。就是在这样的房间里,我度过了三年宝贵的青春时光。
这是我住过的房间。二十周年后,重游故居,往事不堪回首。
第二章 走出蜗居
1976年底,我从知青茶场招工到了常德市建民织布厂当修机工,后参加了高考,考入了常德师专英语专业。1981年大学毕业后,我和我爱人就是在当时单位提供的这个破烂不堪的房子里结婚生子。比起今天年轻人的豪华婚房来,这里简直就不是人住的地方。老鼠成群,蚊虫成灾,每天的切菜的砧板上都有蜗牛爬过的令人作呕的滑滑的痕迹,真不知当年是如何走过来的。
就是在这个房子里,我发奋读书,十五天不出门,从这里考上了研究生。
这间房子里面门上残留的绿色的漆,还是当年我亲自油漆的。小门里间是厨房,房子约40平米。
第三章 充满希望的日子
1991年我研究生毕业之后,爱人单位分了房子,我们的住房条件稍稍有所改善。儿子正在读小学,那时我们年轻,正是干事的时候,对生活充满着憧憬,虽然日子依然艰难,但总是相信好日子会来的。
这就是我们的第二套住房,它是单位分给我们住的,50平米虽然小了一点,但是住在二楼上,有了独立的卫生间。总算是有了一个稍微像样的家了。
第四章 住上了大房子
1998年我从机关下海,年底,我们搬进了公司租给我们住的一套120平米的房子,当时觉得这个房子真大啊,有了宽敞的客厅,儿子和小伙伴可在客厅里尽情地玩耍。
第五章 第一次有了私房
2002年我们买下了平生第一个自有产权的房子,这种感觉不亚于当年农民打土豪分了田地。我们在健民花园的住宅是156平米,客厅与跃层的连接处,突出来的凭栏的小景,颇有点味道。
第六章 好好活着,好日子还在后头
2010年我们贷款在位于穿紫河边的康桥蓝湾小区的一栋洋房里买了一套房子,我们又搬进了环境更好的家。
这里有地下停车场,有小区花园,有很好的物业管理,而且小区对面将建成本市的最好的公园和少儿活动中心以及市文化馆、规划馆。当时这里的住房价格为2900元/平米。
结束语
几十年住房的变迁反映了家庭生活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当然,住房的变化只是中国这几十年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中国在政治民主,社会公平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原来一些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已经成了生活中的普通事。记得原来只有地委书记家里才有电话,只有领导才能坐“小包车”,只有县团级以上的干部才能凭介绍信乘坐飞机。而现在,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政治的开明和社会的公平。老百姓人人有了手机,小轿车进入了寻常百姓家里,乘飞机已经成了大众出行的基本交通选择。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未来的中国将会更美好。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