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新中国”征稿之十五(彭光贵)
我从三次搬家看变化
“家”,作为安身立命之所,从来都是衡量一个国家民生状况的一把标尺,为世人所瞩目。
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至今37年了。其间有过三次大搬家。
第一次在1981年底,我从野战部队转业到常德市(爱人所在地),被分配到市外贸局工作。局里按照当时安置军转干部的政策,分给我一套40余平方米的住房。一家4口,虽说房子小了些,但从此有了自已的“窝”,喜悦心情,溢于言表。搬家那天,我爱人踩着借来的三轮车,拉着棉被和几包日常生活用品,我骑着崭新的自行车载着7岁的儿子,告别了住在城东的岳父母,从临时借住屋搬进了新住房。
第二次搬家是隔了17年后的夏末秋初。那时,市外贸局已改名为市外经贸委,加挂了市招商局的牌子。委里为改善机关办公条件和干部职工住房条件,报经市里同意,对原机关办公楼和职工宿舍楼进行了整体转让搬迁。新址即现在的市商务局大院。按照当时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和办法,我分购了一套三房二厅一厨一厕,建筑面积95平方米的成品房。这套房子在设计、采光、通风等方面都优于原住房。搬家时,十几年陆续添置的家俱、家电和衣被等用品,堆满了3辆大板车(人拉车)。
第三次搬家是2017年初冬。因儿子和女儿都长大成家,我和老伴日渐年老体衰,每天爬5层楼已难适应。于是,通过中介,把这套住了20年的房子出售,同时,在紫缘路三一翡翠湾小区买了一套建筑面积92平方米的电梯房。除了用卖旧房的钱一次性付清新购房款外,还取出多年积蓄的大部分存款,用于精装修和更新陈旧家俱、家电。这套住宅,各种生活设施配套齐全,小区院内设有篮球、羽毛球、排球、乒乓球等运动场所,有游泳池、观景池及儿童游乐场。全院绿树成荫,芳草遍地,又毗邻穿紫河公园和大小河街旅游风景区,内外环境十分优美。尤其是近日开业的好润家大型超市,近在咫尺,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购物非常便利。我和老伴每天在这风景宜人的花园式小区漫步,和邻居、朋友聊天、娱乐,过着无忧无虑的晚年生活,真可谓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从我三次搬家的经历推及到同事、同学、亲朋、战友,乃至全国各地,我看到了我国城乡居民住房翻覆地的变化。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住房数量越来越充足。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已经一步步变为活生生的事实。年轻人曾临结婚了,而一房难求的现象,因房少而三代甚至四代人同居一屋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据国家权威部门公布,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49年的8.3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39平方米。二是住房的质量越来越高。建筑普遍以钢筋混泥土整体结构取代了过去的砖木结构。高层住宅区大多建有地下车库,整体防震级别不低于7、8级。这使住房的使用年限和安全系数大幅度提高。三是住房外形外貌越来越美。以前那种“一家生火做饭,走廊满处浓烟”的筒子楼以及单调呆板的平房、火柴盒式楼房逐渐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色彩斑斓、式样新颖的各种住宅楼房。无论是鳞次栉比的高层楼房,还是依山傍水的别墅,无论是高档住宅小区,还是经济适用房,无论是为棚户区改造而建的安置房,还是为扶贫而修的搬迁房,都讲究整体美和个性美,成为各地城乡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四是住房趋向越来越高端。打造宜居优居,人性化现代化住房,成为城乡住房新的追求,人们可能连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能住上如此好的房子。
饮水思源。我国城乡居民住房日新月异的变化,源于党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源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我感恩伟大的党,感恩伟大的祖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写此短文,以之纪念,并衷心祝愿旧貌换新颜的祖国,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