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新中国”征稿之七(姚家国)
儿时梦想与家乡蝶变
我出生在“常德德山山有德”的德山山脚下善卷垸的红云村。小的时候,我便有“四怕”即:一怕生火做饭。灶里冒出的烟让人泪流满面,真熏;二怕挑河水。沅江大堤爬上爬下5次才能担满一缸水,真累;三怕冷天下雨,乡下的泥巴路很滑,由于买不起一双雨鞋,只得光脚前行,到学校才换上鞋,这时脚已冻得通红已无知觉,真冷;四怕天气差或涨大水时过沅江河,小木船如遇险情,在河中间特别恐怖,因为自己曾有过三次这样的经历,真险。
过去,据老人编的几句顺口溜:“生活美不美?家里能喝干净水;谁家富不富?人人做饭不再哭;底子厚不厚?出门能有好路走。”这种极大的城乡差别,让还是孩提时的我,特别向往城里人的生活。俗话讲,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清楚的记得,好几次我梦见村里有一条过沅江的大桥,再不会乘坐小木船担惊受怕,村里修了水泥路,再不怕路滑摔成泥娃娃,村里人也能住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好住所,村里人也接上自来水,至少有条件烧煤,不用烧稻草。过去的生活如此的残酷,在肚子都填不饱的艰苦岁月里,梦终归是梦。
时光转到了一九六四年,中南局一个大干部叫方明的人,到村里搞“社教”试点,后来才知此人是王首道,是他让村里通上了电,安上了广播,修了几条砂石路,又建起了提灌站用沅江水浇地。在当时,我的家乡红云村的变化也着实红了武陵城。此后,我参军入伍,村里的人也逐步解决了温饱。然而,到了九十年代末,村里面貌仍无大的改观,儿时的梦依旧只是个梦。
到二OOO年之后,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提速。常德市委市政府提出江南江北统筹发展,“一江两岸”共同繁荣,随着桃花源大桥的通车,我实现了家乡旁沅江有桥的梦。桃花源大道穿村而过,又相继建成红云北路、花溪路,尤其是滨江大道甚为壮观,沅江大堤上路灯排排,柏油路光洁亮丽,路旁的景观带鲜花怒放,我实现了村旁有大道的梦想。昔日割油菜、摘棉花的庄稼地,突然冒出华邦国际、桃花源府、江南郡以及金江南几个大的楼盘,村里人大部分已迁入安置小区,我实现了住上楼房梦。村里通自来水、通网线,家家烧液化气,我实现了城里人生活梦。退休后下乡种菜时,我亲眼见到江南小学开学,城里的8路车通到村里,红云社区综合楼竣工,新修的大型提灌站向仙女湖供水,家家都有小轿车,出行时还有摩托车、老人代步车。这所有的一切早已超出儿时我梦想的范畴,我不得不为乡亲们骄傲,为美丽乡村建设拍手叫好,为我家乡的蝶变喝彩。
岁月流逝但并不嘲笑梦想。梦想的实现源于我们伟大的党超强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全国人民的豪情万丈,伟大的祖国才能挺起不屈的脊梁,从而托起民族未来的太阳。继续为人类谱写新的华章。
我从我家乡的变化看到了祖国的强大,看到祖国的繁荣。当然一个小小村落的蝶变,只是现实中一幅小小美丽的画卷,用不着任何人的夸张,但它完全可以折射出祖国七十年的辉煌。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