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预防秋燥
入秋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起来,“燥”也就成为了秋季的主气,中医称之为“秋燥”。秋燥一般可分为温燥和凉燥,前者一般多见于初秋时节,此时天气尚热,犹有下火之余气,或因久晴无雨,骄阳久晒所致;后者则一般常见于晚秋季节,此时天气凉寒,近于冬寒之凉气。无论是温燥还是凉燥,都往往会导致人体阴津耗伤,进而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同时燥可伤肺,因而使人在不同程度上感到口、鼻以及皮肤等部位有干燥感。有些人还会出现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烂嘴角、鼻出血、咳嗽等一系列症状。秋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预防:
饮食
秋天的饮食原则该以滋阴润燥养肺为主,具有这些功能的食物很多,芝麻、莲子、银耳、木耳、蜂蜜、萝卜,秋天还应适当吃些秋季水果,如:苹果、香蕉、梨子、红枣、柿子、葡萄 ,另外秋天还要多喝水,热茶、汤类或白开水。可以满足体内新陈代谢的需要,有防便秘,润肌肤、防唇裂的作用。
起居
秋天的天气连绵多雨,凉意渐浓,易患重感冒,关节炎、腰腿痛、溃疡等病人的病情加重,因此在入秋以后,睡眠时应注意保暖,不可裸腹,不可卧凉榻,衣服的增减应随天气的变化而定,不要怕麻烦,常洗热水浴,不仅有助于舒筋活血,而且热水的蒸气对提表的滋润,可使肌肤吸收更多的水分,有效防止皮肤因干燥而皲裂、起皮屑、裂唇。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心情要安逸、宁静,这样可以收敛神气,使肺气不受秋燥的损害,从而保持肺的清肃功能。
运动
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运动可使呼吸肌活动增加,更多地肺泡参与气体的交换,肺的通气量和摄氧量均会增加,呼吸功能也就得到了改善。运动可使消化系统代谢旺盛,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加强胃肠蠕动,增强食欲,消化系统吸收功能液可得到改善。运动可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协调,神经细胞的工作效率更加提高,运动在给身体带来种种益处的同时,也是预防“秋燥综合征”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调节心情 谨防秋燥
人们在夏季酷热大汗之后,常损耗过多,会出现体内营养及水分不足。而进入秋季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因此极易出现秋燥。中医认为,燥乃六淫之邪,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大便干结、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征”。老年人对秋天气候的变化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更应重视预防。秋季防燥,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立秋后基本上是以温燥为主,表现为湿热、阴虚,火旺。初秋免不了出现“秋老虎”的炎热天气,这种天气很容易令人心情烦躁,应积极防范“情绪中暑”。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就要发生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收气”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早卧早起 少辛多酸
提起养生,日常起居和饮食自然是重中之重。立秋后,大家应在饮食起居上进行调整,夏季的饮食结构和起居时间已经不适合这个节气的养生了。立秋之际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做到“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阴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防收敛太过。另外,昼短夜长,天气又凉爽,人们往往比较贪睡,睡多了情绪会变得萎靡,起居有常,早睡早起会让人情绪饱满。此节气多加强夜里的睡眠时间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养收之道”的养生原则。另外,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因此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少辛多酸”,即少吃葱、姜、蒜、韭、椒等辛味食品,多吃酸性食品以增强肝脏的功能,如蜂蜜、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柚子、柠檬、山楂等。
少吃冷饮 多喝热粥
立秋后虽有了凉意,但还有些“暑气”没散,暑热中人的毛孔是张开的,皮肤的纹理比较疏松,容易受外界的邪气侵袭,出现头痛、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阴暑”症状。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脾胃容易在这种冷热刺激中发生不适。中医养生理念认为,这段时期不要贪饮凉食,每天早晨起来之后最好喝碗热乎乎的菜粥,不但有助于调理脾胃,也有利于吸收更多的营养。此外,初秋晚上睡觉时不要通宵吹空调和电扇,腹部和膝盖最好加盖薄被或者毛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