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桃花源式待客之道”涵养常德最亮“地理标志”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与其说是人们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不如说是其描绘了无数个美好的期待。
在营商环境的语境里,《桃花源记》便是这样一幅图景:渔人“忽逢桃花林”的惊喜,对应的是企业办事“只进一扇门”的便捷;岸边“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景,勾勒的是“无事不扰,有求必应”高效政商生态的舒适感;村民“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热情,映射的是“店小二”式服务的主动;而“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守信,恰是契约精神的生动诠释……这些,不就是现代营商环境的价值坐标——企业办事像走亲访友般自在,政策服务如春风化雨般温润吗?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
营商环境是发展环境的重要内容,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地理标志”。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创造力、驱动力,给了企业家、投资者一个良好的发展预期,进而变成一个发挥强大“吸附”作用的“大磁场”,更多资源向这里集中,更多资金往这里投放,更多企业向这里汇聚,更多人才往这里流动,而更多的机遇也会悄然而至。
作为桃花源里的城市,常德有着“桃花源”的美丽传说,亦有着“桃花源式待客之道”。
近年来,常德锚定“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目标,瞄准“全省领先、全国一流”,把营商环境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攻坚,打好优化发展环境持久仗,深入推进政务质效提升专项行动,企业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高,市场创新环境、政务服务环境、法治保障环境持续提升。
然而,营商环境从来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塑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要有“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的决心、耐心、恒心,以“主动谋划、勇于行动、注重实效”的奋进姿态,以“把思路变成行动、用行动干出实效”的务实作风,持续推进审批堵点破解、经营主体培育、政务服务提升、要素保障强化,不断促使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
要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既要把法治作为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又要牢记法治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积极发挥法治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制度保障和手段支持;另一方面,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法治的灵魂,要把“不足为外人道也”所浸渍的契约精神刻进营商环境常德形象的骨子里,做到政务诚信、企业守信、人民互信,引诚实信用的“活水”滋润营商环境的“沃土”。
营商环境是系统工程,既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要牢固树立“优化营商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地方党委政府、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全体公职人员不仅要当好企业和群众的“贴心人”“暖心人”,而且还要当好优化营商环境路上的“带路人”,要携手常德的广大企业、企业家和人民群众,共同以“桃花源式待客之道”塑造一流营商环境,把常德发展的机遇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红利,让营商环境成为常德最顶流的IP和最亮的“地理标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