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商务局
(2013年2月2日)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商务厅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促消费”和实施中部崛起等宏观政策机遇,全面实施开放发展战略,全力促进流通消费发展,商务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主要成绩
1.招商引资迈上新台阶。2012年,全市完成内外资总额362.27亿元,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00.12%,同比增长36%;全年可到位外资4.1亿美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10%;内联引资336.4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00.12%,其中省外境内资金预计全年可引进170.7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00.4%。招商项目主要有“四多”:一是签约项目多。全市签约项目191个,总投资654.0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签约项目104个,总投资612.78亿元;石门县投资20亿元的玻璃产业园建设项目,澧县投资26亿元的服装产业园项目,鼎城区投资8亿元的锑品扩建项目进展顺利。二是在建项目多。在建项目357个,总投资745.29亿元;常德经开区投资62亿元的绿地集团城市综合体项目、临澧县投资15亿元的童装生产项目、桃源县投资10亿元的凯迪生物质发电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三是投产项目多。已投产项目139个,总投资121.83亿元;投资8亿元的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专用车桥基地建设项目、投资5.2亿元的新永诚陶瓷墙地砖项目、投资5亿元的凯迪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和投资5亿元的赛奥硅业板材项目等相继投产,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四是意向项目多。全市在谈项目230个,总投资1400多亿元;目前,投资100亿元的氧化镁项目、投资40亿元的染整工业园项目、投资20亿元的纺织工业园项目已经初步达成投资意向。
2.外向型经济取得新成效。一是对外贸易企稳回升。全市外贸企业达到250多家,其中新增37家企业申报外贸经营权,全市实现进出口额6.02亿美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33.72%,其中加工贸易实现3.5亿美元,完成年度任务的292.38%。二是外派劳务迅速发展。充分发挥我市劳动力资源优势,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联姻,增加出口工种,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全市劳务外派人员2122人,同比增长1.9%。三是“走出去”步伐加快。抓住中国—东盟贸易一体化的有利时机,加强与东盟十国的对接联络,引导和指导有实力、有潜力、有能力的企业通过“自主寻揽”、“借船出海”、联合投标等方式参与国际资源开发,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全年对外投资970万美元,完成年度任务的323%。湖南世旭食品有限公司、湖南金健米业有限公司、湖南逐鹿苎麻纺织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走出国门,创办企业。
3.流通消费实现新增长。一是社零总额增幅大。201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亿元,比去年增长15.5%左右。二是商贸物流发展快。全市56个重大商贸物流项目,总投资近300亿元。目前投资30亿元的兴隆国际物流园项目、投资20亿元的农产品物流园项目、投资20亿元的常德商业广场项目、投资10亿元的东鹏陶瓷常德总部基地建设项目、投资10亿元的友阿商业广场项目、投资6.8亿元的湘西北钢材物流园项目等20多个重点商贸物流项目已经初步确定投资主体,即将开工建设。三是生活必需品保障有力。全市完成定点屠宰生猪203万头,菜牛3.3万头,县城以上生猪定点屠宰率达100%,农村地区达96%。大米、蔬菜、水果、成品油等市场供应稳定,同时加强了对酒类、典当、拍卖、二手车等行业的商务综合执法工作。
4.平台建设得到新提升。着力抓好“软硬”两个平台建设。硬件方面:加强园区标准化厂房,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2012年已建成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目前我市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10个省级工业园区。同时,“染整工业园”、“电渡工业园”已经顺利获批。软件方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加强商务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文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水、陆、空等对外口岸申报工作已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的审议,2013年正式实施。在对外承接平台上专门成立了商会服务指导中心,目前已有15家异地常德商会和常德异地商会成立。2012年,惠州常德商会、广州常德商会、东莞常德商会、珠海常德商会和中关村考察团、泰中友好协会、东莞莞商联合会等来常考察,签约了一批项目,掀起了招商引资的新热潮。
二、主要工作
1.以产业转移为重点,着力加强招商引资。2012年,我市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推进招商引资的主要战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推行高层招商,营造招商氛围。2012年,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等市领导多次到北京、东莞、深圳等地考察企业、会见客商、洽谈项目,市级领导参加的大型招商活动有近50次。4月,市委书记带领汉寿县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对接九兴集团,“十八大”期间,带队对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等大型央企,均达成了一批投资意向。6月中旬,市长带领市商务局、市台办等单位出席台湾“新起点、新机遇”交流会,寻求对接与合作;10月,又带队到北京拜访中国铁建集团、中国电子信息集团、中国机械集团、航天科技集团、首都农业集团、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央企,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一批大企业表达了来常投资意向。各县市区把招商引资作为“首位战略”、“第一菜单”,把任务层层分解到县级领导,分解到单位和个人,发动全民大招商,营造了齐心协力抓招商,齐抓共管引项目的浓厚氛围。二是推行活动招商,加大引进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先后参加“广交会”、“京交会”、“中博会”等国家、省举办的重大活动,结识了一批重点客商,谈成了一批重点项目,达成了一批投资意向。第七届中博会期间,在我市举办的专场推介会上,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国内20多个省市的257位客商代表参加会议,全市共签约项目44个,总投资279.7亿元,其中产业转移类项目21个,总投资66.9亿元。三是推行小分队招商,提高招商实效。2012年市委、市政府以文件形式成立了市直42支招商小分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开赴发达地区驻地招商,成为市本级招商引资的主力军、尖刀连。全年共签约项目37个,总投资69.58亿元。另有98个项目正在联系洽谈中。
2.以项目落地为重点,着力加强督导调度。一是坚持三级调度。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调度一次,通报工作进度,明确整改措施,提升招商实效;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每两个月调度一次,专题分析研究具体工作;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每半年听取一次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大战略项目引进落户问题。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和副秘书长在市商务局安排了办公室,多次调度招商引资工作,研究解决相关问题,有力的促进了重大签约项目的落地。二是坚持信息通报。2012年,市招商办编发45期《招商引资动态》,通报了全市资金到位、项目引进、小分队招商、县市区主要负责人招商等情况,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三是坚持现场查看。不定期地下到各县市区进行项目督查,查看项目履约情况,核查资金到位情况,了解项目建设进度,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目前我市在中博会等重大活动中签约的项目履约情况良好,进展顺利。
3.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推进三项工程。一是大力推进农贸市场改造。2012年,全市农贸市场改造任务为28家,其中市城区14家,县市14家。为加快工作进度,实行一周一调度、一旬一督导、一月一通报的工作机制,确保提质改造工作有序推进,到12月底已全部竣工验收。湖南益阳、怀化、娄底,江西新余、江苏扬州、山东临沂、湖北枝江和宜昌等多个省内外考察团来常实地考察学习我市农贸市场建设经验。二是大力推进家电下乡。全市销售家电摩托车下乡产品48万台(辆),其中家电41万台(件)、摩托车6.8万辆,实现销售15亿元,发放补贴资金1.8亿元。自家电汽摩下乡工作启动以来,全市已累计销售家电汽摩下乡产品186万台(辆),实现销售61亿元,兑付补贴资金7.1亿元。三是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12年,全市完成592家农家店建设,累计建成农家店4110家,覆盖了100%的乡镇、70%以上的村。在加快农家店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农家店信息化改造工作,现已完成800家改造,实现了农村物流与资金流、商务信息流的高效结合,改善了农村商品、金融、通信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市场的繁荣。
4.以节会促销为重点,着力拉动城乡消费。一方面,加大传统节日促销力度。元旦、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期间,各商家根据节庆活动的特点,精心策划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营销活动。“十一”黄金周期间,春天百货“购物可能不花钱、寻找800个免费购物达人”、步步高百货“购物满300送刮刮卡”等,这些创意新颖的营销活动,不仅引导了假日消费,更为节日市场增添了繁荣喜庆的色彩,让市民享受到了购物、娱乐、休闲的乐趣。另一方面,精心组织专题促销活动。在开展传统节日期间促销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商贸流通行业协会的积极性,认真组织专题促销活动,拉动了各个层面的消费。4月和10月,汽车流通协会举办了以“柳城幸福家、精彩车生活”为主题的第九届、第十届湘西北汽车博览会,近百家商家携200多个品牌参展,销售汽车2562台,成交金额近4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车博会不仅在市城区成功举办了10届,2012年又向县城延伸,5月和6月份分别在澧县、石门县城关镇举办车展,开辟了我市县级城市车展的先河。此外,每年举办一次“常德生态·重庆国人”啤酒节,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参与和一致好评。
5.以扩大开放为重点,着力发展对外经贸。一是不断壮大外贸主体。大批企业走入对外贸易行列,开展对外贸易业务。全市开展外贸业务的企业达到200多家,达门船舶、恒安纸业、创元铝业、杰新纺织进出口突破千万美元,洞庭药业、广源麻业、胜美达电机、美化尼龙、金龙电机、金天钛业等企业高速增长,步入重点外贸企业之列。二是不断拓宽合作区域。按照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型市场的要求,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性展览会,开拓中东、南非、东盟、巴西等新兴市场。目前,我市拥有农产品、纺织、化工、船舶、电动机等15大类300种出口商品,远销港澳、东盟、欧盟、日韩、美国等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格局。同时,积极扩大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的交流合作,主动融入环长株潭城市群和大湘西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开放建设,实现互利互赢、共同发展。三是不断加强出口品牌建设。组织企业参加“湖南省国际知名品牌”的评选、审核工作,逐步建设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企业。广源麻业、东鼎动力、洞庭制药、鸿鹰祥生物等7家企业先后荣获“湖南省国际知名品牌”称号。四是不断开展业务培训。8月份,我市主办了外贸综合业务知识培训班,省商务厅加工贸易处和对外贸易发展处相关领导亲临培训班作专题讲座,市财政、海关、商检、国税、外汇等部门也选派了资深教授和业务能手讲课,来自全市商务(招商)局的外贸负责人和140多家外贸企业代表参加培训。10月份,全国石油市场管理工作培训班在我市开班,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斌及相关负责人,省商务厅副厅长吴宜彪等参加了培训班,来自全国各省市(区)的近百名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这些培训对加快我市外贸发展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虽然我市商务和外向型经济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和发达地区、兄弟市州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不高,引进战略投资者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对外开放步伐还有待进一步加快;商贸流通的基础条件较差,农村流通体系尚未完善,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相对落后。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三、2013年工作思路
2013年,我市商务和外向型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会议以及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常德,幸福家园”为目标,以提升招商引资质量、提升外向型经济总量、提升商贸流通水平为抓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夯实承接平台,进一步扩大城乡消费,构建“大招商、大开放、大商贸”格局,为全省商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预期目标是:引进内外资总额470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利用外资5亿美元,达到22%以上增速;进出口总额增长20%,达到5.4亿美元以上,其中加工贸易总额达到1.4亿美元以上;外派劳务达到3000人次,同比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18%以上增速,达到750亿元。围绕以上目标任务,2013年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1.大力推进招商引资。2013年的招商引资工作的具体思路是:推行一个战略,突出两个重点,创新三种方式。推行“一个战略”,全市上下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第一位战略来抓,区县市“一把手”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第一责任人,带头走向招商引资战场开展敲门招商,主动协调项目引进中的问题,确保签约项目顺利落户。突出两个重点,即突出产业转移抓招商,突出央企抓招商。一方面,突出产业转移抓招商。当前,沿海地区产业将走向快速转移、整体转移、全方位转移的新时代,我们将努力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台的联系对接,开展敲门招商,驻地招商,在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上做好文章。2013年争取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50个。另一方面,突出引进战略投资者。围绕我市电子信息、烟草、食品、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重点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认真研究央企发展战略、投资方向,有针对性的深度开发一批重点项目,精心组织专题招商活动,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聚集,培育一批百亿产业。2013年,对接央企30家以上,引进央企5家以上。创新三种方式。一是大力推进“品牌”招商。用好、用活、用足“全国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级开发区常德经开区”这两块金字招牌,全力以赴扩大引资规模,千方百计提高引资质量,打造我市经济发展的新一轮竞争优势。二是大力推进小分队招商。在今年42支招商小分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同时充分发挥市政府驻北京、上海、深圳3个联络处的作用,进一步发挥招商优势,提升招商水平,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重点项目60个以上。三是大力推进商、协会招商。加强与中国西促会、泰中友好协会、东莞莞商联合会等协会的联系,充分利用他们在资源、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招商活动,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对于有意向的项目,以小分队为单位,成立专门班子,盯紧看牢、积极跟进。同时,加强与异地常德商会和常德异地商会的联系,2013年争取新成立异地常德商会5家,对异地常德商会下达招商引资任务,力争通过商会引进20个重点外向型企业落户我市。
2.努力加快平台建设。一是建设功能性平台。按照现代物流运行规律和企业经营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商务、海关、商检、税务等部门的作用,以物流场站为载体,加快二类水运口岸申报工作,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盐关码头”,并开通常德至广州的集装箱远洋航线。同时,加快公路口岸、铁路口岸,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加快建设无水港,积极创造条件开能“五定班列”、“五定班轮”。二是做强园区平台。坚持把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协同发展,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推进园区集群发展、特色发展,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加快园区职工生活楼、宾馆、学校、医院、休闲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优良的居住、生活环境。三是发展会展平台。按照企业发展需求,有选择性的鼓励、指导企业参加国际性展会,提高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商协会的作用,开展各类展销活动,发展会展经济,提高常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全力扩大对外经贸。一是培育壮大出口主体。坚持实施出口主体多元化战略,加大政策宣传和服务力度,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对外贸易,2013年力争新批进出口企业50家以上,全市获外贸经营权的企业达300家以上。二是积极打造优势出口基地。加强机电、纺织、食品等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扩大提升我市出口优势。继续推动出口基地县(市)建设,巩固桃源全省出口“十强县”的位置,力争更多县市挤进全省出口先进行列。三是加强出口品牌建设。认真组织好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评选的推介工作,积极参加“湖南省国际知名品牌”评选,重点抓好创元铝业、杰新纺织、胜美达电机等重点进出口企业的品牌申报、审核工作,逐步建设一批有国际竞争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品牌企业。四是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开发境外资源,抢占国际市场。引导和帮助劳动力“走出去”,加大输出劳务培训力度,加强对外劳务合作,加强与知名企业合作,力争全年外派劳务达到3000人以上。五是着力开展业务培训。以提高区县市商务(招商)局负责人和外贸企业负责人业务水平为重点,每年举办5期以上外向型经济培训班,提高区县市破除发展外向型经济瓶颈的能力,提高企业应对国际纠纷的能力,提高从业人员综合业务能力,提高我市外贸发展速度和水平。
4.致力拉动城乡消费。一是建成一批重点商贸物流项目。对规划的“十二五”56个重大商贸项目,建立“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责任制,制定项目建设进度时间表,倒排工期、强化调度,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2013年,确保兴隆国际物流园项目、农产品物流园项目、常德商业广场项目、东鹏陶瓷常德总部基地建设项目、湘西北钢材物流园、友阿商业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营业;确保常德市钢材大市场项目、废旧大市场整体搬迁项目、常德汽贸城项目、桥南综合物流园二期开工建设。二是大力推进两项民生工程。一方面,抓好农贸市场提质改造。2013年,按照“三个纳入”(即把农贸市场改造纳入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纳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纳入人民满意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业主自愿、财政补贴”的方式,全面完成市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全面完成区县市城关镇农贸市场改造,为群众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另一方面,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13年,在加快建设农家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信息化改造工作,力争完成1000家以上农家店信息化改造,扩大农家店的覆盖范围,扩大农家店的经营范围,逐步建立超市为龙头、以乡镇店为骨干、以村级店为基础的全方位覆盖网络,提高群众消费水平和质量。三是重点开展三项专项执法。加大酒类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假冒伪劣案件,确保企业备案登记率,《随附单》使用率达到100%,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酒”。以屠宰场为重点,配齐监控设备,构建24小时全天候监控体系,保持对私屠滥宰行为的高压震慑态势,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联合质检部门对全市加油站点进行“拉网式”排查,打击非法加油行为,确保人民群众用上“放心油”。此外进一步加强拍卖、典当、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等商务领域特种行业的执法力度。四是开展四大节会活动促销。在开展传统节日促销活动的基础上,重点开展“车博会”、“啤酒节”、“柑橘节”、“葡萄节”等四大节会促销活动,扩大消费总量、提升消费水平。同时,大力发展电子结算、电子交易、网上商城、移动商城(市场)等电子商务。
5.着力优化投资环境。一是打造高效的政务环境。以解决企业迫切需要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切实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简化审批事项和办事程序。对已经签约的项目,落实“一个领导牵头,一个班子服务、一个窗口办理,一条龙服务”的项目全程代理、跟踪服务的责任制。二是打造优良的政策环境。参照省政府出台的《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的“十条”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出台更加优惠、更加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洼地。三是打造平安的法治环境。坚决打击吃拿卡要、强揽工程等破坏市场经济和侵害投资环境的行为,及时解决投资者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